在愛情觀上,紅樓夢是非常傳統的,他不主張自由戀愛,婚姻必然是父母之命,那麼紅樓夢裡是如何處置愛情?在書中,愛情是沒法跟禮教並存的,因為在禮教中,愛情是不被允許的,所以在談論書中的愛情時,我們不談禮教。
一。 一見鍾情
不過只是賈雨村單方面的一見鍾情,嬌杏作為一個丫環,她沒期望過,對主人的擺佈也沒抗拒。
作者的兩句:『偶因一著錯,便為人上人』,顯示作者感到一見鍾情的風險和不確定性。
馮淵 香菱 (第四回)
馮淵一見香菱就連性取向都改變,顯示的是愛情的強烈,然而他卻因此而喪命,教授說這是作者認為不應為愛情改變自己,因為這已變得不是本來的自己了。她還認為作者這樣寫可能還有弦外之音。
也是尤三姐單方面的一見鍾情,柳湘蓮對她一無所知而致的誤會,結果是尤三姐的自刎收場。
茗煙 萬兒(第十九回)
寶玉說:『連他的歲數也不問問,別的自然越發不知了,可見他白認得你了。可憐,可憐。』
明顯萬兒的一見鍾情是錯了。
以上都可見作者不認同牡丹亭、西廂記那種一見鍾情式的愛情。
二。 日久生情
戲臺上扮演夫妻久了,就算戲班子散了,在園中生活也是『尋常飲食起坐,兩個人竟是你恩我愛的』。
寶玉 黛玉 (第十三、二十、二十八回、等等)
兩人的感情是由最初的親密友愛漸漸演變成男女之愛,第十三回脂硯齋說:【甲戌側批:與鳳姐反對。淡淡寫來,方是二人自幼氣味相投,可知後文皆非突然文字。】到第二十九回,脂硯齋又說:『如今稍明時事,又看了那些邪書僻傳,凡遠近親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,皆未有稍及黛玉者,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,只不好說出來。』可見寶玉的感情是漸進,經過學習、取捨,而非出於感性直覺的一見鍾情。
兩人的情,是以日常生活、互相的認識作為基礎而發展的,寶玉說:『你這麼個明白人,難道連親不間疏,先不僭後也不知道?我雖糊塗,卻明白這兩句話。頭一件,咱們是姑舅姊妹,寶姐姐是兩姨姊妹,論親戚,他比你疏。第二件,你先來,咱們兩個一桌吃,一床睡,長得這麼大了,他是才來的豈有個為他疏你的?』
然而,就算寶黛發展成為愛情,排序也在親情之後,是倫理關係中的一種。寶玉說:『除了老太太、老爺、太太這三個人,第四個就是妹妹了。』(我覺得,情竇初開的少年男女,情懷需要一個出處,寶黛二人只是沒選擇中的一個隨遇而安,黛玉身邊有可能性的男子除了寶玉還有誰?至於寶玉,縱然見過不少閨英闈秀,也不見得可以讓他自由選擇,就他那個『先來後到』的說法就可以看出,他跟黛玉的不是愛情,只是感情。可是,日久生情的情也不是賈府認可的,封建家庭能接受的就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所以安排和寶釵聯姻。)
寶黛之情的根源和本質
前生 – 恩義的深化與延續、報償
絳珠仙草生長在『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』,三生石典出唐代袁郊『甘澤謠』,和尚圓觀死後化身牧童與好友李源重逢,兩人之間是同性的知己情義,正像絳珠仙草化身為人是為了以淚償還神瑛使者『灌溉之德』,並不是愛情。
(就如我之前所理解的,二人之間的是感情而非愛情)
今生 – 日常生活的倫理情感
兩人的感情在上面已經說過,就是一種長久相處後,氣味相投而產生的感情。本來在一個封建時代的貴族家庭,是不可能有這樣一個環境讓男女相處出感情來的,可是曹雪芹巧妙地利用『母權』和『皇權』設計了一個合適的環境:
『母權』 – 在那個時代,家庭中掌權的都是男性,可是賈代善去世,遺下賈母這個寡婦,成為家族中輩份最高的人,得到全家尊重,她寵愛寶玉黛玉兩人,要把兩人都放在自己屋中生活,其他人不能反對,於是造就了少年男女可以一起生活同吃同睡,日久生情的環境。
『皇權』 – 一般被皇室臨幸過的地方都需要封鎖,不可再開放,可是元妃省親後,命賈府不可封鎖大觀園,讓府中的女孩子進園居住,更特別指名寶玉也一起進園,可是同輩的賈環卻被排除在外(這個我從沒察覺到,不過一向都只有寶玉能在賈母屋中生活,跟女孩子混在一起,那麼一起住進大觀園也很順理成章,可是,賈母這時卻又放得開寶玉了嗎?畢竟皇權比母權大呢)
不論寶黛之間是愛情還是感情,情還是很深的,第五十七回,紫鵑訛說黛玉要回家,寶玉急得神志不清病了起來,幸好家人都以為這是因為他們自小一起生活慣了才反應那麼大。(也許更是因為他們都不知道世上有『情』這回事,在封建時代,在貴族家庭裡,根本沒有人有過寶黛這種相處模式,更不會知道會相處出感情來。會是這樣嗎?紅樓夢中也不是沒有愛情,譬如賈芸和小紅、尤三姐雖是單方面,也是愛,不過都不是賈家的人,都是不受禮教規限的低下層。)
最後,教授說,見過一些互相相愛的夫婦、家庭,可是對外卻很自私,她引用 saint exupery的話:『愛絕不是互相凝視,而是一起往相同方向凝視』希望那些人除了互愛也要愛其他人。可是我覺得,這與愛情無關,自私是一種品格缺陷,只是品格有缺陷的人也一樣會有愛情罷。
而且我覺得她誤解了那句話(好大的膽子),相愛的人一起往相同方向凝視,是說兩人目光一致、心態和目標一致,並不是說要向外看看他們的愛可以分給誰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