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上面是甚麼,下面就是甚麼;其上其下都在做同樣工作,都在影響著一個神奇物。』讀著這個『表』的開頭數句,這些字詞很容易被看成是原子世界的投影,電子圍繞著質子,如同行星圍繞太陽,圍繞著星辰與銀河的大宇宙。
在另一頁中,談到宇宙唯一和物質統一的概念:『萬物之存在獨一無二,萬物其來有自。』
『將地球從火中分出,將稀薄的從濃密中分出,動作仔細而小心翼翼,這物質從地上升到空中,又降回地球 ––– 因此,超級的和低級的均能增加能力。』這一段敍述,必是和原子的分裂過程有關,它也充滿危險性。
『萬力均有潛力,由此它能克服所有精細的,貫穿所有粗劣的,由此世界才創造出來。』這是『翡翠表』中的另一段文字,它顯示古代相信物質有波的特性,而波能貫穿所有物質。
呂西帕斯(500 BC)和伊皮克拉斯(341-270 BC)都很支持原子理論;一位羅馬學者魯克利提斯(100 BC)曾寫過原子是『在空間中不停地馳繞』,它們經歷『互相踫撞下的無數次改變』。要見到原子是不可能的,因為它太小了。魯克利提斯也有如此主張,這些古典作家和哲學家具有像現代科學這麼高深的思想,實在令人奇怪,我們無法知道是『甚麼』使得他們相信這些看不到的原子。
在魯克利提斯的『論宇宙性質』書中,表達了一種看法,『在無盡中沒有中心』,這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重要論點。赫賴克拉脫(500 BC)必定有著相對論的觀念,因為有一次他說:『向上向下是同一的』。
以利亞的季諾(500 BC)曾說明運動向時間的相對性,『如果飛箭在飛行中的每一瞬間,看成停在空中,其時間等於其長度,那麼可以說它在動嗎?』他問。他有名的問題,就是企圖證明物體在運動中,時間會縮短,愛因斯坦在他的公式中,最注意的就是這一點。
尼古拉斯,十五世紀的學者,寫過『宇宙無中心』的句子,這又是相對論的另一先見。
道教的創始者老子(600-500 BC),教導別人,宇宙萬物必依自然律而生,他稱為『道』,道控制了世界。萬物是兩個宇宙律的交互結果 ––– 陽和陰 ––– 這是老子傳給我們的。在科學上來說,這是真的,因為在核子世界中的正電荷與負電荷,決定了自然界的萬物特性。
古先賢了解到將知識用在破壞性目的上的危險性,一位一千年前的中國煉金術士寫過:『向兵士揭露秘密是至大之罪。』現代核子煉金術士都承認此種罪惡嗎?
物質的原子結構,在婆羅門教義『吠希希卡』和『那雅』中說過:『原子之間有極廣闊的世界,變化如陽光中的浮點。』
印度哲人烏拉卡,在二千五百年前,提出一種假說,他認為所有物質是由『帕拉馬努』組成的。『帕拉馬努』是物質之種籽,他的綽號便被稱為『卡那達』,意思是吃種籽的人。
古印度有部古籍,有著使用原子彈當武器的描述,這部古籍談到一種霹靂 ––– 『驚人的死亡使者』––– 它使整個軍隊化為屍骨,使生存者的頭髮指甲脫落,陶器無緣無故破裂,飛鳥變白,數小時後,所有食糧均成毒物。當讀到這段印度古籍的描述,廣島的驚人情景湧上心頭。
『炙熱飛物發出無火焰的光彩,炸了開來,一層厚濃黑烟頓時冲上天空,雲層捲上高空,血雨下降,整個世界,被發熱武器摧殘後,幾近安息。』這是未知的過去,人類記載在『多羅那經』上的一段對話。讀者可以很輕易想到這是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蕈狀雲和原子輻射。其他的章節也有『一萬個太陽』的火球爆炸情景。
物理學家蘇狄,很明顯地不把這些古代記載視為無稽之談,在『鐳的說明』書中,他有這些文字:『我們無法認真讀這些書,而相信早期被遺忘的種族,不只具有我們最近才有的知識,而且擁有我們尚未具有的能力嗎?』當蘇狄博士寫這本書時,希臘女神潘朵拉的原子寶箱尚未打開哩。
被放射性照射過的骸骨曾在印度發現過,其強度為正常的五十倍之多,也許,上述經籍中有關史前的原子戰爭是真實的。
靠近羅布泊湖附近的戈壁沙漠的表面,覆蓋了一層透明玻璃狀的細沙,那是中共原子試爆的結果,但是這沙漠有些地方也有相似的玻璃狀細沙,這些沙早在毛共之前已有數千年之久了!在史前,是甚麼熱源使得這些沙熔化呢?
婆羅門書籍也談到時間區分,例如,在『希坦他 ––– 希羅曼尼』書些,將時間分到最小的單位 ––– 『特拉提』,等於一秒的 0.3375。梵文學者根本想不出為甚麼在古代,會有需要這麼小的時間單位,而且,沒有人知道,在缺乏精密儀器之下,他們是怎麼量度的?
按照馬德里一位學者的說法,那是 1966年的在印度遇到的學者,他說婆羅門的原始時間量度是六十進位,他引述了『布里哈.沙煞卡』和別的梵文原典,指出在古代,一天是分成六十『卡拉』,每卡拉等於二十四分,再分成六十『微卡拉』,每微卡拉等於二十四秒,接下去仍是按六十分之一的方法分時間,就可以得到『拍拉』、『塔拍拉』、『微塔拍拉』、『因瑪』、最後是『卡西塔』––– 等於三億分之一秒。印度人並不是很急性子的人,所以有人在懷疑婆羅門把時間分成這樣的目的何在。當作者在印度時,有人告訴我,感謝婆羅門從古遠以來保存此傳統,但是他們自己無法瞭解它。
這個時間的計算法,是來自一個高度的文明嗎?沒有精密的儀器,『卡西塔』就絕對的無意義了。但我們知道『卡西塔』––– 等於 3x(10的-8次方)秒 ––– 很接近某些介子和重核子的生命期,這項事實支持了一件假設,那就是核子物理學並不是新玩意。
550 BC的『瓦拉哈米拉年代誌』,甚至說出了原子的大小,其數學上的圖樣,相當接近氫原子的實際大小,實在很神奇,古代科學已知曉物質的原子結構,也認為最小質點是很小的。直到二十世紀,這些神奇的說法尚未在西方萌芽呢!
斐羅勞斯(500 BC),已有『反地球』的奇怪觀念,它是我們太陽系中看不見的物體。直到最近,反物質、反世界、以及行星的觀念才進入科學領域。在核子物理學中,『正子』是從未來進入過去旅行的電子。在原子世界裏的反時間方向是一項新發現,但是柏拉圖在『政治家』書中,就曾提過一個振盪的宇宙,它的時間指向有時會反過來,從未來進入過去。現在我們知道,原子質點能在時光隧道中旅行,但是似乎對偉大的柏拉圖來講,這觀念並不是陌生的。
當古代的原子知識,相當殘缺不全時,在天文學上,我們也不可同日而語,經過幾千年來的埋下深根,和不斷實作,星辰科學在古代已達到很高的水準了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